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曾經有一場著名的演講,她在演講中說了一句話:"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了他的優(yōu)秀程度。"許多人都認為這句話很有道理,但未必了解生活的廣度是什么。
其實,一個人生活的廣度就是他的格局。而一個人的格局,是由他讀過的書、走過的路決定的。你從書中讀到的智慧,從這個世界獲得的閱歷,都將決定你未來的人生格局。
幾乎每個人都知道讀書很重要,但并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讀書究竟為什么很重要。
知乎上有個提問,讀了的書大多數都忘記了,那讀書還有什么用?有一個答案獲得了無數人的贊同,"我從小到大吃了很多食物,大多數都排出了身體,剩下的成為了我的骨和肉。我想,讀書之于思想,和食物之于身體,應該是一個道理。"
思想和精神都是無形無質的,讀書獲得的東西也一樣。因為它不能直接用金錢明碼標價,所以許多人難以了解自己讀過的書究竟對他有什么幫助。但就如那個答案說的一樣,你讀過的書,即使忘了內容,即使不能讓你直接成功,也會給你思考的機會。
讀書與思考,是一個人格局的基礎。正是這些無形的事物,讓你能保持清澈的頭腦看待自己的人生和這個世界。
2
宋代詩人黃庭堅曾有一句話:"人不讀書,一日則塵俗其間,二日則照鏡面目可憎,三日則對人言語無味。"
意思是,一個人如果不讀書,慢慢地就會變得庸俗,照鏡子都覺得面目猙獰,為人談吐也大打折扣。
讀書與不讀書的差別,從一個人平時的面目與談吐就可以看得出來。
曾有一位美國學者在他的書中對兩類人做過比較,一類是有了錢去消費炫耀給大家看,一類是有錢了卻把錢花在教育、知識和服務上。
這就好比父母有錢了買了一輛豪車,到處開出去向親朋好友炫耀,也給孩子買最貴的玩具和衣服,卻沒有給孩子買幾本書,也忘了花錢提升自己,享受的目的就是享受。
而有的父母卻會拿出一部分錢,花在提升自己和下一代的知識水平上面。父母的格局,就這樣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了下一代。
3
讀書之外,還要去看看這個世界。
有句話說得很好,"紙上得來終覺淺,絕知此事要躬行"。你讀的書會告訴你這個世界是什么樣的,也會告訴你你是什么樣的人,但那終究是別人告訴你的事情。
而有些事情,只有自己經歷了,它才會成為你的閱歷,最終成為你的格局。
被稱作文化行者的余秋雨,給學生上課時,曾說過一件事。
常常有人問他:"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,兩者關系如何?"他回答說:"沒有兩者。路,就是書。"
我很喜歡他的答案,你走過的路和你讀過的書,本質上都是一樣的,沒有什么不同。而且,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其實是相輔相成的。不讀書,不知道路在何方。不行路,不明白書中涵義。
許多時候,我們迫于生計,又或是苦于懶惰,沒法讀書,更難說去看看外面的世界。但就如余秋雨在《文化苦旅》中寫的:"我們對這個世界,知道得還實在太少。無數的未知包圍著我們,才使人生保留迸發(fā)的樂趣。"
我們行萬里路,去看看外面的世界,這不是一句矯情的宣言,而是一聲真誠的建議。可能眼前的生活有些茍且,但只要心中懷有遠方,就有機會從眼前的茍且和生活的逆境中走出來。
走過許多路,看到了外面的風景和那些不同于過往的人與生活,你會發(fā)現,你在這樣的行走中睜大了自己的眼睛,擴張了自己的毛孔,也擴展了自己的胸懷。你的格局,也在這樣的行路中,被漸漸擴大。